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關於異地戀 你應該知道的~

圖片來源:pexels.com
統計地講,異地戀(love at distance)分手的概率遠遠大於想處一地的戀人。尤其是雙方都在20歲以下的異地戀,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對於異地戀的研究很多,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保持怎麼樣的聯繫強度和什麼樣的心態,可以比較好地維持一段異地戀情。一個直觀的想法是,越是緊密的 聯繫,感情應該越牢固。事實真的如此嗎?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中等強度的聯繫,每天半小時到一小時,最有利於長期保持異地戀;反過來,高強度的聯繫,例如每 天超過2小時的電話或網絡即時通訊並不利於戀情的持續。儘管上面的調查還有爭議,但是至少沒有可信的證據說明高強度聯繫具有正面的意義。


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了三角愛情理論,認為完美的愛情同時包括三個方面:受激情引導,身體(性)喚醒為標誌的激情之愛;以互相欣賞的性格,情 趣,認知和判斷力為基礎的,親密持久的友誼;經由承諾和責任支撐的相互關係。為了簡化,以後分別叫做激情,親密和承諾。只有親密和激情的是浪漫之愛;只有 激情和承諾的是愚昧之愛;只有親密和承諾的是伴侶之愛。如果只有激情,則是迷戀;如果只有承諾,則是空愛;如果只有親密,則是友情。
最近,這套簡單的理論被用來解釋異地戀的一些行為。

首先,通過填寫一個複雜的愛情量表,可以比較準確地為伴侶當前的感情狀態進行評估。Zick Rubin通過對密歇根大學學生調查發現,伴侶之間目光和身體接觸的頻繁程度可以很準確地用來預測他們在調查量表上的表現。換句話說,熱戀(激情之愛主 導)中的伴侶具有明顯高於其他伴侶的目光和身體接觸(不經意間)。Hatfield更是直接把激情之愛界定為「強烈渴望和對方在一起的一種狀態」。如果說 異地戀的戀人對於浪漫激情要求較高(也可以通過量表估計),那麼他/她們就會陷入矛盾。Meyer調查發現,這些尚「強烈渴望和對方在一起」的戀人通常有 較長的通話時間(Meyer的調查只涉及電話),並且經常在通話過程中和結束時產生挫折感——他/她們希望聽到熟悉的聲音,找回熟悉的感覺,但是沒有。實 際上,我認為原因在於,他/她們真正渴望得到的是味道(身體喚醒)而不是聲音(精神喚醒)。反過來,能夠克服長期異地分離並且最後步入婚姻殿堂的,往往具 備以下兩個特徵:第一是戀人此時已經度過了熱戀期,其情感已經越來越多地投注到對象精神方面的發展上,雙方在精神層面上有比較多的交流;第二是雙方都有明 確而有力的承諾。

知道了這些道理,是不是對於年輕人如何維持一段異地戀,可以有針對性的建議呢?我覺得有三個方面是特別應該注意的。第一是身體喚醒問題;第二是陌生感(共同語言缺乏)問題;第三是異地言語傷害問題。

身體喚醒是一個含蓄的術語,簡單的說,就是對某異性產生渴望接近,甚至渴望發生性關係的衝動——這種喚醒往往和精神喚醒相互交織,或者是個體相信 這種喚醒內在地具備精神上的原因。特別的,對於長期異地相處的戀人,容易對身邊的朋友和同事(有的甚至只是經常工作在一起,但是並沒有過多交流的人)產生 以前沒有的,似乎是超出友誼的感情,這種感情裡面包含了渴望性愛的因素。於是,當這種感情產生之後,個體就會質疑自己:難道我已經在精神上出軌了嗎,難道 我已經不愛他/她了嗎?然後,很快地,個體會對自己這種行為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釋以維護個體內在心理的一致性,這些解釋往往是不利於愛情的鞏固的。接著,個 體會懷疑對方是不是也會對身邊的朋友產生「多餘的感情」,從而在交流中變得多疑——一種我們天性中的投影效應,中文叫以己度人。最後,個體會懷疑感情本身 的合理性 ——愛情是不是已經結束了,或者新的愛情正在向我招手?

其實,這種身體喚醒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完全不必為此內疚自責疑神疑鬼。這種身體喚醒有三個主要成因:一是生物因素。在正常激素作用下產生性的臆想 和衝動是非常正常的,完全不必將此和愛情緊密聯繫起來,我們要做的只是以感情的忠誠和道德倫理觀念稍稍壓制一下這些衝動。即便是忠誠的夫妻,分處異地的時 候,也會自發產生精子和卵子,但是我們並不為此感到不安,因為這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了的事情。同樣,身體喚醒的生物因素,也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因此我 們也不必為此不安。二是接近性(proxmuty)因素——經常接觸的人更容易產生身體乃至精神上的親密感。所以在你對遙不可及的戀人深切思戀的同時,不 要痛恨自己對身邊同事偶爾的邪念。有一句歌詞「當我不能接近我愛的人時,我便去愛那個離我近的人」(《Finian's Rainbow》)正說出了接近性的重要力量。只要我們明白這種心緒源自何方,就不會因之迷惘失所。第三是被剝奪感——以前經常有性行為(或者至少是親密 的身體接觸),現在沒有了,這種被剝奪的感覺,比從來沒有過還讓人難以忍受。所以說,這些力量加起來,就可能讓你被非戀愛夥伴的其他人喚醒。只要瞭解這是 正常且無害的,就不會對你的感情產生影響。

有兩點是應該注意的:一是這種喚醒並不是一段新的愛情,恰恰相反,很多異樣的感覺只是你前一段愛情的投影和移情罷了;二是產生這種喚醒之後,沒有必要把這種感覺告訴你的另一半,除非對方是愛情心理學的教授。

很多異地戀的朋友都會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和戀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了。以前每天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歡聲笑語的;現在硬著頭皮打電話,有時候說了十分鐘就發現沒有話說了——共同語言變少了,是不是感情也淡化了呢?

其實,事情並不是如你所想的那麼糟糕。感覺上共同語言的缺乏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當兩個人朝夕相處的時候,你們共同經歷了一些事情,因此 在討論某個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的時候,就不需要再交待很多「前因後果中間過程」的囉嗦話。很多信息,在經歷的時候,是通過視覺嗅覺和觸覺獲得的(特別是視 覺),這些東西用語言描述非常費力,而且往往描述不清楚。例如,當你們某次逛街返回時,可能會對某件服飾或者路上遇到的某個人,某輛車,某廣告牌……發表 各種評論。但是,這些東西用語言轉述一下,就如同蒸餾過的雞湯一般乏味。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你可以把和戀人在一起聊天的話題都記下來,你就會發現很多非 常開心的談話並不是針對某個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數學物理學的大問題,而只是幾隻從生活旁邊掠過的小鳥。這些瑣碎卻趣意盎然的事情不是電話網絡可以容納 的,而需要共同經歷。

其次,兩個人在一起時,儘管只是聊天,也是立體交流。不僅有語言,還有手勢表情等等。因此信息量大而豐富。電話作為書信這種平面交流模式的擴展, 儘管在實時性方面有了進步,但是其本質還是一種平面交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以前表達一定的信息量需要10分鐘,現在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所以雙方都會覺 得自己表達不善(特別對於不具有出眾語言技巧和魅力的同胞),信息交流的成本增加了,伴隨的焦慮就會加大。這就是為什麼長時間的通話有時會不歡而散——大 家都急啊!

最後就是聊天的場景變了,對於所聊內容的期望和要求也會隨之改變。比如說兩個人抱在一個被窩裡,憧憬憧憬不切實際的未來,是一件非常「春暖花開」 的事情。哪怕是非常的不切實際,比如突然中了500萬,應該怎麼花?但是,要是坐在辦公室裡打著長途電話討論尚未從天而降的500萬應當如何花銷,就稍顯 有些無聊。所以說,很多在一起的聊天,是形式主導內容,形式失去了,內容就獨木難支了。我自己感覺,兩個人分在兩地,除了平時也經常聊聊身邊瑣事,保持一 種熟悉的感覺,也可以嘗試一些文字方面的交流。因為這種長距離的交流,需要以內容為主導,訴諸文字的東西讀來別有語言所沒有的情趣,往往成熟而內容豐富, 又可反覆多讀。有條件的甚至不妨青鳥慇勤一番,往往效果很好。另外,書信可以帶來相守一處所沒有的驚喜和溫馨。

最後想說的一點就是關於言語傷害問題。關於攻擊行為的大規模調查發現,對於發生在親密夥伴之間的攻擊行為,不論是身體攻擊(物質性攻擊)還是言語 攻擊(精神性攻擊),都有明顯的距離增強效應。就是說,隨著攻擊者和被攻擊對象距離的加大,攻擊的傾向會增加。這一點是另人吃驚的,因為如果雙方是陌生人 爭吵,拉開了慢慢可能就消氣了,而親密關係卻恰恰相反。特別地,對於美國槍殺案50%以上都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因為很多人家裡藏槍自衛,這些人死於槍下 的概率是不持槍群眾的2.5倍),正是槍支的遠距離攻擊性使得很多一時衝動的殺人案件成為可能——隔著幾米的距離向你曾經的愛人開槍需要的勇氣遠遠小於拿 一把刀刺向她。

言歸正傳,由於遠距離下嚴於攻擊性的增強,使得很多意見不和很容易就發展成一次吵架,這種吵架短時間內往往難以收拾。因為雙方獲得信息的渠道變 窄,信息表達困難,所以就更多陷入自己主觀的臆想中。特別是具有較高成本的吵架(比如發1元錢一條的國際短信,或者在長途電話上吵),雙方一邊吵架一邊心 裡盤旋一個念頭「給你電話原本以為會很開心,結果卻得到這個……」,因此結果經常是比較大的傷害。另外,像「分手」這類傷害性很大的詞彙也更頻繁出現在遠 距離交流中。

對於這樣的實然問題,我只能嘗試提一些應然的建議了。第一是雙方應該未雨綢繆,事先就要認識到雙方有可能發生嚴重爭吵的,必須有一些類似於戰爭 rule的規則去遵守。我建議的三條是: [1]著眼事件本身,不要當場評價對方任何內在品質問題——例如發現伴侶出軌,應當的評價是「出軌不好」而不是「早就知道你是一個寡廉的小人」;[2]不 提及與當前事件無關的任何以前發生過的不愉快事件,包括類似事件;[3]請求對方重述自己的需求,並主動重述對方的需求,誤解往往是爭吵的原因。第二就是 不要在易於情緒化的時候發生爭執,如果有這樣的兆頭,應該立刻打住,另尋他時交流。人在夜晚和工作繁忙時易於情緒化,陰雨天氣也比較情緒化。第三就是雙方 可以約定一個特別的暗號,如果吵得非常厲害,這個暗號可以讓雙方無條件止息。

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方法,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建議,知道正確的方向就可以自己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技術。最近的行為療法舉出了一個有趣的 實例,某人(記為A)因為工作幾何流動性大,經常在外地和老婆短信吵架,治療師要求他必須在發給老婆的每一條短信後面署名[愛你的A],不管是不是短信內 容是什麼——例如可能發出:「我認為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在一起了,愛你的A」。事實證明,簡單並可以預期的重複),也非常有效。

source: qinjin.me

沒有留言: